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說,寶墩遺址有助於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確立,對探索長江上游地區的文明起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。
  成都博物院近日公佈,在四川成都溫江區紅橋村寶墩文化晚期遺址中,發現一處距今4000年左右的護岸堤。這也是目前在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史前水利設施。
  遺址位於成都市溫江區一房地產開發項目中,發掘工地周圍已經被正在施工的高層建築所包圍。護岸堤上有8道寬窄不一的溝槽,內有較為密集的柱洞。
  考古學家目前能找到的護岸堤長約147米,大體呈西北-東南走向,上寬12米,下寬14米,現存高1.3米,呈梯形。發掘負責人楊占風介紹,該建築方法為夯築,中間平夯,兩側堆築,和同時期寶墩文化城牆的建造方法比較一致。最大的區別在於護岸堤上發現8道人工開挖的溝槽,裡面的柱洞表明在建造的時候曾經在溝槽內安插木樁,起到了加固作用。
  在堤壩的近水一側,一排排鵝卵石清晰可見。“經過分析,這應該是當時人用竹籠裝著石頭,將堤壩固定起來。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利用了竹籠固定沙石的原理。”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說。
  此前,在護岸堤東側已發現一處寶墩文化的聚落,清理出灰坑200多個,房屋5座,還有由54座墓葬組成的家族墓地。成都博物院副院長江章華認為,該護岸堤的主要作用是為了保護這一聚落所在的臺地。
  王毅表示,此次發現的護岸堤,與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年代相當,比戰國時期李冰在都江堰主持的水利工程要早近2000年,和此前發現的良渚文化水壩均為目前國內已知最早的史前水利設施。
  據悉,這處護岸堤為寶墩文化三期的遺存,距今4000年左右。加上之前寶墩一、二期考古現場發現的三座3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屋,有助於完善從寶墩文化、三星堆文化、十二橋文化的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。
  王毅說,寶墩遺址有助於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確立,對探索長江上游地區的文明起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。
  (原載《人民日報》5月8日19版)  (原標題:四川成都發現最早史前防護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n55ongm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